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35节 (第3/4页)
位上挥洒汗水,他爹跟他儿子持续跟进农业那块儿,并在三年以内让杂交稻在全国生根。 ??有田有地的都不饿饭了,哪怕是从地主手里租赁田地的,在交了租子以后余下的也比从前多出不少,各家粮多了,多生两个也能养活。这年代做什么都靠人力,人口增长起来,国家肉眼可见的变得强盛。 ??第141章 ??如果说天福初年还是王爷的专场,随着时间的推移, 谢士洲在朝廷上的分量逐渐也追上当爹的, 毕竟一年年的王爷精力越发不济, 反倒儿子正当壮年。 ??一家几口人里,谢士洲估计是文化水平最低的那个,比媳妇儿跟闺女还差点, 他在自己那岗位上干得着实不错, 轻而易举的平过京中不少骚|乱。 ??钱家那头比他小几岁的妻弟宗宝官阶也在攀升, 他是翰林院出身, 显露出才华以后被皇上外放出去历练过。去的是四川东边, 两湖之地。 ??说到两湖一带,论重要性比不得京城,论富裕程度比不得江南,但是要比甘陕云贵之类好得多。能去这处谢士洲从中使了力,钱宗宝也没掉链子, 他在两湖当官那几年把地方经济搞得特别好, 既富了百姓又肥了国库。调回来之后人就进了户部负责财政事宜。 ??这时,钱宗宝已经三十好几,他跟他爹和姐夫一样也没纳妾, 有过三个孩子但只活了俩。 ??说到生孩子这方面,钱玉嫃要能干些,在天福年间又怀过一胎,生了个小女儿,这回太皇太后也没梦到什么, 不过老小好像继承到当娘的好命格,她出生以后家里事事顺利,祖父身子骨也好,朝上怎么折腾都牵连补上王府,还有她大哥盛人杰也能独当一面,他没走其祖其父走过的路,而是得到家里支持在京中办起本朝第一所农学院。 ??农业改革的事本来就是燕王负责的,学院那边最初需要的人手都是王爷给他抓来,教的也不全面,主要是朝廷已经掌握的技术。 ??教的人有了,一开始其实没招起太多学生,知道一两年之后农学院的地位得到朝廷认可,经过考核评议,皇上决定在文考武考以外开一科农考,以此选拔专业人才,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。 ??这圣旨下来,农学院才得到财政拨款并且有了稳定的生源,学院得以扩建不说,还划下一大片土地给他们做实验田。 ??能这么快得到认可,跟他爹他祖父的助攻脱不开干系,还有就是皇上也知道盛人杰是有来历的,觉得由他办学将先进的农学知识传播出去对朝廷颇有益处。有很多人学,很多人一起钻研,出成果的速度会比现在快得多,你研究这我研究那,搞不好年年都有新成果,到那时百姓就有福了。 ??在杰哥儿小的时候,家里人都觉得他长大了就是为朝廷管农事。 ??结果他做得比家里人想的更好,没有一天在衙门待,但是每天都在造福社稷。他办了第一所得到朝廷认可的专业的农学院,当着院长,为朝廷输送了大把的农业人才。 ??真要说起来,他没怎么亲自给大家讲过课,几乎都在拟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,大到学制,小到教学方法课程安排,这些都得由他定下。 ??时代本身有很多的局限性,唯独杰哥儿不光在后世生活过,还在农业大学读过书,该怎么展开教学他是最有数的一个。 ??虽然一开始大家有诸多不适应,习惯之后发觉规矩那么定确实有道理,农学院也不是个花架子,进去学几年出来简直脱胎换骨。 ??以前很多人没把种地当成一门学问,哪怕农业是重中之重,但是农民的地位不高。现在从农学院出去的个个都是多面手,病虫害地贫天干什么问题他都有办法解决,这些农学院出来的被派往全国各地做农业指导员,地方上的棘手问题陆续被攻克,他们都解决不了的还能捎信回京把情况说给师长及同窗,大家集思广益…… ??农业发展进入到良性循环的时代,一开始大家纯粹是从杰哥儿那边接受知识,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