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主与圣僧二三事_公主与圣僧二三事 第14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公主与圣僧二三事 第14节 (第3/3页)

    ??佛堂高座外头是戏台,待到这一场俗讲完毕,外头戏台也就开张了。

    ??和俗讲不同,戏台上演的多是俗世演绎,京中贵女们听完了俗讲,多半会绕到戏台那边,在看一会杂耍,听一会戏再回去。

    ??荣枯耐心听完了老法师的俗讲,却冷不丁听到有人呼唤自己。

    ??“提婆耆上师,是提婆耆上师么?”

    ??他扭头循声望去,却看到一个年轻人挤过人群,艰难跋涉到自己边上。

    ??年轻人生的温吞和善,倒是有些眼熟。

    ??“上师。”年轻人对着他行了一礼,“我是哲努啊。”

    ??荣枯这才想起来这个眼熟的年轻人是谁——前西凉王的次子哲努,笃信佛法,当初他和师父,以及僧团滞留西凉的时候,这个比自己小了许多岁的年轻人一直想要寻师父受戒。

    ??西凉被灭之后,整个西凉王室都被带到了遥远的周朝国都,背井离乡,远离故土。

    ??“父亲被带回永安之后,皇帝封了他一个顺义公,如今也在永安住着,姐姐当了郡主……”说到这里,哲努一下子闭上了嘴,“上师为什么会在这?”

    ??“游学至此罢了。”荣枯双手合十,微笑回答。

    ??哲努一双干净澄澈的眼睛眨了眨:“这里的法师俗讲好,但是只能让外行看个热闹,没有上师你说得透彻。”

    ??荣枯只是摇摇头:“我也不算透彻。”

    ??哲努还想说什么,却听外头戏台传来开戏的声音:“不好,我得回去了,不然阿姐又要发脾气……”他走了两步,又折返回来,“上师你放心,见过你的事情,我不会告诉阿姐的。”言罢,便匆匆挤进人群,须臾没了踪影。

    ??荣枯从佛堂出来,又抱着观摩学习的好奇心,看了一会俗戏,算着暮鼓快响了,才回到长乐坊。

    ??恰好李安然也从宫中回到王府,换下一身宫装,穿着常服过来寻他。

    ??荣枯盘腿趺坐在蒲团上,边上点着灯正在小册子上写着什么,边上还放着音书。

    ??魏朝的时候,官员们极好雅音,越是上层的官员,风雅的文士,越是偏好困难生僻的发音。以至于平头百姓、底层的小官和五品以上的大员们说的话是两套不同的发音,大周初年也有这样的情况。

    ??李昌上位之后,嫌弃这一套繁琐而使处理政事事倍功半,下令以永安一带的方言为官话正音,无论百姓还是大小官员沟通,都要用正音,说错了话就要罚俸。

    ??努力了十多年,才有了现在的收效。

    ??但是实际上日常生活之中——尤其是百姓——还是经常会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,于是圣上便让徐征、蔡凤两位儒林魁首,带着太学生编著了“音书”,悬挂在城门口,派遣太学生替人讲解,也鼓励人誊抄带走。

    ??荣枯手上这份“音书”,就是李安然王府书库里的,他听完俗讲之后,厚着脸皮去问蓝管事讨要,后者没有多说什么就给他找了出来。

    ??“法师今天做什么去了?”李安然也不避忌讳,往边上一坐,就探出头去看荣枯在册子上写什么。

    ??“小僧今日去报恩寺听俗讲了。”荣枯想了想,“报恩寺的师兄讲得很好。但有些地方不对。”

    ??“所以?”李安然反问。

    ??“所以,小僧想先学音书,然后再去试试俗讲。”荣枯想起那个在高座上俗讲的老法师,嘴角微微下弯,不辨神情,“有趣是挺有趣的。”

    ??李安然挑眉:“你觉得不对的地方,在哪?”

    ??“……是供奉。”荣枯道,“昔年佛主结僧团而居的时候,所谓供奉不过一蔬一饭,一衣蔽体足以。哪里用得着金银财货呢?”

    ??李安然笑着摆了摆手:“寺庙这么多人呢,不弄点金银财宝,怎么养得起那么大的寺庙,这么多的僧人,更何况寺庙私产之中,还有举办义学、义医馆这样的地方,荒年也有施粥,没有钱财可周转不起来。”

    ??荣枯沉默。

    ??“殿下如何看?”他反问道。

    ??李安然眼波流转:“孤?孤觉得很好啊,义学让寒门子弟有学上,不少高僧也是真有才学之人,交出来的学生真有抱夏之喜,那也是好事。至于义医馆,那就更好了。使百姓学有序,病有医,饥有食,这不是好事么?”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